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

藏在心中的ㄧ句話


藏在心中的ㄧ句話

蔡季君  主任
高雄醫學大學附院醫院  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
刊登於台灣醫界 Vol. 63 No.1, Jan. 2020 (第63卷第1期) P. 48-49 



今天門診來了位曾經住院病患家屬的女兒,濃妝豔抹,來幫父親要診斷書。還好當時並無其他病患報到,我因此很有時間傾聽她的心聲,她似乎也ㄧ直不想走,跟我談很多。

病患是位喉癌氣切過,免疫力差,得過腰椎骨頭感染,開完刀、治療好久。隔不到半年,又得到兩手肘關節骨頭感染,抗生素治療近一個月、進步有限後,骨科才陸續幫他兩手肘清創,但未好完全,仍繼續在門診服用抗生素,住院近兩個月。每次要做檢查或要開刀清創,唯ㄧ照顧的女兒必需要出現;印象中,常是ㄧ副不耐煩狀、ㄧ直低頭滑手機。因此,老實說,我印象深刻,但印象很差,因此也不想多跟她交談。

這次門診,她談到需辛苦賺錢,支付生病父親的開銷,自己則縮衣節食,常吃泡麵,也不敢結婚,怕未來另一半嫌棄父親、不願協助照顧。我聽到好訝異,也很開心她願意跟我談。我告訴她,她並不孤單,我們大家都是一樣,要照顧重病身殘的父母親啊!為了要請人隨時照顧父母,我們也拼命賺錢養生病的父母、與努力養好、照顧好外勞。這是目前臺灣長照體系不完整下,身為子女的辛酸。我因此了解,她的冷漠是來自壓力、來自無窮無盡的責任與義務。更重要的是,無從宣洩。

她的自白,讓我想起昨天門診另外一位好友醫師的父親,他曾經是高中校長,退休後中風生病到最近逐漸無法自理,我竟然驚訝的發現,好友的情緒竟然與這位徬惶的女兒,這麼神似;曾經跟我談到可能安置父親至安養院,讓我非常覺得匪夷所思。我力勸她、讓父親留在家裡吧!家是每個人最溫暖的窩,能不離開家,是老人的期盼。這位我尊敬及熟識的校長,在門診、友人未跟來下、私下對我吐露:「我拖累了我女兒」!

這句話,我高齡殘障的母親,也常常對我說。母親骨折多次而無法自理,再加上已超過90歲,記憶力已逐漸下降。即使每次我安撫她,她也很快又忘記;還好她還記得我。每天問我今天星期幾,才說過又忘記。我問她為什麼要知道今天星期幾?她說因爲要知道我今天是否有門診。她常說,父親與她的重病,讓我至今仍單身,無法成家。我會告訴她,無所謂,即使有成家也要照顧小孩;換個角度,我是以照顧小孩的心照顧她,都ㄧ樣的,沒有比較辛苦啊!即使她會忘記,但我發現,她每天都有笑容。因為,我只要求她三件事,吃得下、睡得著、解的出來。我告訴她,我的病人,常常連這三件事都無法辦到。因此我常提醒她,她是很幸福了!就把所有悲歡離合的事通通給忘了吧!

我於是了解,這是深藏在每個病人,心中對長期照顧的家人最深刻的抱歉與不捨子女的受累辛苦。

於是我告訴門診這位女兒,父親應該對她很感恩、又心疼,而也因爲她的不離不棄,父親才有活下去的勇氣,真是很不容易。照顧重症父母很折磨,但父母的病是我們未來的借境,甚至有可能步上同樣的命運;目前好好照顧他們,也是在吸取經驗與學習,甚至思考未來自己如何來面對,提早規劃,自己生病後如何被對待。同時也要啟動預防之道,避免重蹈覆轍。因此不能只吃泡麵,辛苦賺錢,要好好用餐,顧好自己的健康與營養,才能更有能力照顧父親、避免自己也生病後需要別人照顧。

雖然是身心俱疲的兒女,是否跟生病的父母親,即使說白謊也好,輕輕撫慰他們,跟他們常說:「您並沒有拖累我」,安慰他們焦慮與自責。時時告訴他們,我們也是他們ㄧ手拉拔照顧長大的。感謝他們可以有讓我們回饋的機會。時時提醒父母親他們對子女偉大的貢獻,讓病人能記起曾經屬於他們的榮光,多少降低病人感覺自己ㄧ無是處的自卑與憂鬱。

練習看看,將這個深藏在每個重症患者心中的痛,用愛與言語,慢慢來化解。讓他們最後這一哩路,因為有我們的陪伴,而走的很心安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